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你必看的​2018​院校動態|人大新聞學院(上)




文章摘要: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新聞與傳播院系之一,在教育部組織的歷屆學科綜合實力評估中均位列全國第一。學院擁有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國家重點學科,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戰略重點建設單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



萌新,歡迎加入考新聞鯤鵬群:775160505,更多院校微信專屬群請私信考新聞主頁君33(kaopress16)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新聞與傳播院系之一,在教育部組織的歷屆學科綜合實力評估中均位列全國第一。學院擁有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國家重點學科,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戰略重點建設單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依託單位。


60餘年來,學院共培養了萬餘名優秀畢業生,他們以強烈的社會使命感、堅貞的新聞理想和卓越的專業能力,成長為新中國新聞與傳播事業的中堅力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東方風來滿春》等深刻影響中國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程序的歷史名篇,皆出自人大新聞學院畢業生之手。



2018年人大新聞學院學術活動



一、校友論壇講座


1.


2.


4.


6.


8.


二、重要論壇




1.改革開放四十年與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論壇在人民大學舉辦



5月26日,改革開放四十年與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論壇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和人大新聞學院聯合主辦,全國百餘所新聞傳播院校院長、學者與會,就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經驗和新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展開研討。


2. 紀念《毛澤東對編輯人員的談話》發表70週年暨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3月31日,紀念《毛澤東對編輯人員的談話》70週年暨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研討會由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和藝術學部,中國新聞史學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研究會(以下簡稱「新聞學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呂梁學院等共同主辦。來自全國新聞院校的130多名專家學者和10餘名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及晉綏新聞人後代與會。與會代表們重溫毛澤東同志當年的講話,結合學習近年來關於黨的新聞輿論和宣傳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探討深入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共商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建設之路。


3.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中心舉辦首屆高峰論壇


對全球傳播發展現狀和趨勢的解讀和探索,早已走出單一學科的範疇和能力,急需跨學科的深度對話與合作。1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中心首屆高峰論壇「全球傳播與中式全球化高階學術論壇」匯聚中外跨國界、跨業界、跨學科之力共同攻堅,來自十餘所中外高校、科研機構的學者專家和業界領軍人物在理性激辯中,探討中國在世界全球化程序中的使命責任和路徑特徵。論壇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主持。


三、深研會


人大新聞深研會第1期:新媒體時代中國新聞史課程教學改革


吳廷俊:以「立德樹人」為訴求,把新聞史課上成新聞專業學生真正的必修課是目前新聞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要把新聞史講活、講深、講精:活是要把新聞史講得站起來、動起來,把新聞史中的思想講出來;深是要在教學生基本的新聞史實基礎上,講出新聞史規律和特點;精是要講經驗教訓,學習歷史的同時要關照現實,正視教訓,以史爲鑑。對此給出三條建議:一要將分析與綜合思維統一運用;二要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三要運用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討論、思考。


鄧紹根:鄧紹根教授認為,目前新聞史領域對教學研究的投入是不夠的,而對教學的研究在科研方面能發揮很大的作用,所以採用小而精的深研會很有必要。他分享了教學管理、排課順序、教學形式、學生考覈方式等方面的經驗,建議以學生為中心,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提升學生學習新聞史的參與度和獲得感。



人大新聞深研會第2期:資料驅動與學科未來


沈華偉:社交媒體有三個明顯特徵:第一,使用者通過潛在的社會網路共享內容;第二,人際關係在社交媒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三,群體行為特徵突出。基於以上三種特徵,他指出社交媒體中資訊傳播的預測性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確定性與隨機性的衝突;二是理解與預測之間的差異。這決定了常用的基於特徵的預測方法只能最大程度地提取內容、使用者、結構特徵,然後通過分類或迴歸模型預測量級,對於結果預測尚且有效,對於原因解釋就略顯乏力了。因此,從資訊傳播的過程入手,利用數學建模去解釋資訊是如何獲得使用者的廣泛關注就顯得尤為必要。


吳曄:以網際網路時代的虛假資訊傳播為例,利用大資料為傳播主體與受眾進行精細化的使用者畫像,再通過文字分析確定虛假資訊的語言特徵,然後分析網路拓撲結構對傳播的影響,最後從計算科學的角度來多維度測量資訊傳播的範圍、廣度、深度及時空分佈。


人大新聞深研會第3期:「網際網路新聞學及其可能性」


胡百精:人大新聞傳播學科的傳統就是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即便是對於實務研究,也希望在現象之下發現那些重要和基本的問題。確定新聞理論的歷史方位,一定要重新回到人本身,回到時空,回到新聞和社會的關係;同時,我們要保持對理論的興趣。新聞學在中微觀層面可能要被理工學科和技術瓦解,但在「道」上具有學科的優勢。因此,大學還是得倡導學生閱讀、思考;他還強調,要嘗試去檢討乃至摧毀一些概念,學會審視邊界,跨學科的同時,維持自己學科的主體性。


關於這一期話題,胡百精教授談到自己有幾個問題。例如,新聞到底是不是工業社會的產物,在後工業時代的今天,它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以及,受眾的新聞觀也發生了明顯改變,新聞專業主義今天又何為?


曾慶香:


在新聞敘事樣態中,包括四種:


• 即興公民新聞與背書式新聞


• 公務新聞與清單式新聞、圖說式新聞


• 瀰漫新聞與對話式新聞


• 辮子新聞與註解式新聞


在新聞呈現樣態中,包括三種:


• 過程新聞與蜂巢式新聞


• 全景新聞與鑽石式新聞


• 資料新聞與掃描式新聞


在後一樣態中,曾慶香教授認為,它們依次是對事件由近及遠的照看,是「特寫、近中景和遠景的區別」。而就總的新聞樣態來看,存在著兩極化傾向。


曾慶香教授沿用型別學的方法,分析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新聞生產和新聞學研究。「存在著社會化生產、職業化生產、智慧化生產三類主體,自然也存在著和它們相對應的三種生產方式。」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主體間性」的問題也隨之凸顯,Web2.0時代的「我-我」傳播模式出現。



人大新聞深研會第4期: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陳力丹:回顧了關於黨性與人民性的認識從革命戰爭年代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再到新世紀的發展程序,強調了黨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在指導黨的理論建設、引領新聞輿論實踐上的重大作用。


他認為,在理論上,黨的根基與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黨的一貫主張;在實踐上,「黨性與人民性相一致」的理念既是黨和政府執政、施政的根本指標,也是指導新聞媒體工作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提升報道傳播力的基本保證。


他通過現實案例分析了新聞媒體工作者在把握「黨性與人民性」關係上所存在的誤區,呼籲新聞從業者「要少一些結論和概念,多一些事實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說教,多一些真情實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鮮活事例」,切實做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朱清河:清河教授談到,諸如「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報紙是社會的耳目和社會的捍衛者」、「報紙作為一個整體處在一種有機的運動過程之中」等經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對新聞傳播基本原理和一般規律的概括和總結,其中的黨報思想直接闡述了「黨媒是什麼,怎麼辦」、「黨媒的生存合法性是什麼」、「黨媒與黨的關係」等基本問題。


他認為,儘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所形成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其所反映的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一般規律仍舊適合中國現階段發展需要。


他指出,在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時要時刻遵循「黨的歷史使命與當前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原則」、「馬克思一般新聞觀與黨報觀相兼顧的平衡原則」、「躬身篤行原則」、「與世推移原則」、「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原則」,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貫穿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聞實踐中。


楊保軍:迴歸新聞本位,堅守新聞精神


楊保軍教授提出,當前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必須要以中國經驗為根基,以世界眼光為借鑑。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必須牢固樹立四個觀念:黨性觀念、規律觀念、人民中心觀念、輿論引導觀念。


針對當前新聞傳播領域悖離新聞基本精神而出現的「新聞漂移」、「言論膨脹」現象,楊保軍教授指出:第一,迴歸新聞本位。要讓新聞在新聞範圍內發揮作用,避免過多的附加功能,切實發揮其在「監測環境,守望社會」上的積極作用;第二,堅守新聞精神。即求實為本的科學精神、正義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諧唯美的自由精神,這要求在新聞實踐中堅守實事求是的原則,尊重事實,尊重規律,客觀、全面、公正地報道事實;第三,實現正確輿論引導。無論是新興媒體還是傳統媒體,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靈魂,倡導正確的價值導向,纔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踐的基本方向。


人大新聞學院深研會第5期:見「微」知著——微紀錄片在文化傳播中的實踐進路



周勇教授表示,當今時代已經發生鉅變,人人都可以說是一個電視臺或電視工作者,人人都可以通過視訊表達自己的觀點、情感,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通過專業的力量、用新的方式引領社會正向的價值觀,是我們很關心的課題,也是我們教學科研中需要不斷探討和摸索的。人大新聞學院創設「深研會」即旨在通過小而精的研討方式,聚焦真問題,以實現學術研究的突破。此次會議彙集學界、業界專家,從學術研究與行業運營共同關注的短視訊問題切入,就新形勢下網路視訊發展現狀與轉型困境互相交流借鑑,對於面對當前傳媒變革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探尋進路很有裨益。


優秀的紀錄片:


第一, 過硬的產品質量,用電影的畫面去做紀錄片;


第二, 故事,探索在短時間內講好故事;


第三, 情緒,讓觀眾感受到飽滿的情緒進而產生共鳴;


第四, 第四,主題,立意高遠的主題纔會富有更大的價值。


人大新聞深研會第6期:新媒體技術在媒體內容生產和新聞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殷強:


殷強教授結合人大新聞學院在視覺課程方面的教學實踐,介紹了融媒體時代的教學探索與創新。他指出,人大新聞學院在靜態傳播、新聞攝影這個方向起步較早,並已形成學院的一個優勢學科。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到今天,人大新聞學院在業界從事新聞攝影傳播方向的校友用鏡頭記錄書寫了幾乎與共和國同步的歷史。


在目前的新聞攝影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從攝影理論到技術操作,再到與業界實踐相結合是一個重點問題。現在業界發展的速度是超過學界的,特別是在器材變革方面。從傳統的膠片到今天的數字影像,到發稿的手段,到媒體承載影象資訊載體的變化,包括受眾從紙媒轉向螢幕閱讀的觀看習慣變化,已經影響到了原有新聞攝影理論中的核心概念。


在教學實踐中,人大新聞學院不斷調整和創新。目前學院的新聞攝影類課程已經完全融入了各個專業課程。在實踐方面,學院承擔了2017年5月14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一帶一路」峰會全程VR報道,點選量達到1100萬人次。創新發展中也會遇到困難和問題,以通過VR技術實現的新聞攝影報道為例,由於涉及到虛擬現實,就會和我們堅持的真實性原則產生衝突。因此,學院在這方面的技術探索和理論探索是相對謹慎的,但並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學院目前已設立人工智慧視覺傳播研究中心,同時和上海海鷗數碼照像機集團,日本尼康、佳能先後開設合作研究室進行相關探索。


在教學中,人大新聞學院非常關注業界對影像理論的反饋。如大資料的引入,如新聞攝影的傳播方式從過去的紙質化展示到開始嘗試無紙化呈現,例如通過超高清液晶舉辦展覽。通過上述方式可以啓發學生在技術和理論兩個方向上的探索。


於東東:


媒體環境已進入到以視覺為主導的多媒介技術融合運用新時期,無論是VR、AR及全景技術等一系列新的媒體技術,還是今天備受關注的「抖音」等短視訊平臺,都是以視覺作為主導的。在當下,對視覺傳播手段的駕馭能力是對傳媒人才的必備要求,而我們的教學必須對此有所呼應。



他指出,傳統視覺技術類教學當中出現的問題,實際上正是傳統教學模式與傳媒環境新特徵相矛盾的地方。早期的技術教學課程設定都是依據傳統的媒體格局展開的,如報紙的攝影記者採訪模式、雜誌和書刊的影像技術運用模式及執行程式。在當下這樣的設定顯然是與現實脫節的。


人大新聞深研會第7期:新聞實踐的發展與新聞實務教學的變革


劉暢:


如今媒體轉型面臨模式困擾,在技術變革和傳播方式發生顛覆性變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傳播技術創新層出不窮,另一方面曾經的傳媒巨輪也面臨著動盪、漂泊難以找到方向感。目前的媒介融合面臨著沒有贏利模式和可持續發展路徑的問題。是否記者職業正在成為一個傳說?大家可能不再認為只有記者的報道纔是全面有公信力的報道,而是習慣於用碎片化的資訊拼湊事實。新聞行業也面臨著職業共同體的淡化和消失。這導致新聞教育和媒體轉型有共同的軟肋,即理論來自於實踐,理論總結實踐,新聞實務教育受到實踐領域不確定性的影響也面臨著不確定性,找不到方向感,技術創新,價值失落等問題。


高鋼:


當今技術領域四個變局十分顯著:第一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極大擴充套件了資訊交流的時空,使得人類之間的資訊交流可以在任何時間、地方得以實現,中國的通訊結構已經改變。第二是智慧便攜終端的發展,提供了廣泛資訊科技多人社會需求上的個人平臺,人的多元需求在此終端上得到了延伸和滿足。第三是人工智慧發展,極大拓展了人的本體生命的整個機能,使得人類文明創造的時空極大擴充套件。第四是大資料和雲端計算,極大地推進了人類的資訊共享,資源、服務和設施共享,在滿足多元社會需求的同時提升整個社會的執行效率。這四個技術整合之後對職業工作的影響是顛覆性的。



報考人大必須關注的公眾號


(1)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2)RUC新聞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系運營的新聞採寫編評及攝影業務教學與實踐的平臺,人大新聞學院方潔老師領導眾多學生運營,在全國新聞傳播教育界有一定影響力。



(3)RUC視聽傳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系官方微信平臺,關注視聽媒介在當代社會中的生產、運作與文化。


(4)RUC廣告與傳媒經濟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媒經濟系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分享一些經典或原創性廣告與傳媒經濟研究成果,幫助大家更清晰地瞭解高領域最前沿的理論知識與業界動態。


(5)人大公共傳播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播系、人大公共傳播研究所官方微信平臺。


(6)RUC國新碩士專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國際新聞傳播碩士專案資訊分享平臺。


(7)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史論: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史論部公眾平臺,傳播新聞傳播史論研究的動態和前沿觀點,人大新聞史論部學者的最新科研、教學成果及學術動態。



名師說專業



1. 新聞:影響和改變世界的力量——新聞學專業介紹(點選二維碼閱讀文章)


王潤澤,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史論部主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新聞春秋》總編,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2. 「人不能不傳播」:日常生活中的傳播學——傳播學專業介紹(點選二維碼閱讀文章)


劉海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新聞界》雜誌主編,新聞傳播研究所副所長


3. 與世界同步,與時代同行——廣播電視學專業介紹(點選二維碼閱讀文章)


周勇,湖南省高考狀元、新聞學院教授、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4. 你有idea嗎?——在科學與藝術王國裡遨遊的廣告學(點選二維碼閱讀文章)


張輝鋒,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傳媒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新聞教育史學會副會長



未來改革與發展趨勢

相比往年,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推免生選拔工作坊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這是自專業碩士建立以來第一次較大改革,主要表現爲055200 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專業學位研究方向入學後分為戰略傳播、大資料與新聞傳播兩個方向。


在一定程度上,推免是統招的風向標,不排除今年人大新聞學院在入學考試以及學科設定、教學培養方面進行改革,具體方案還要等待預計9月份釋出的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考新聞(kaopress)會密切關注官方權威資訊。


點選圖片瞭解









http://www.kubonews.com/2018072926832.html

心情煩悶需要新鮮事刺激一下嗎?請上:http://www.kubo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