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跟李公子聊了一會,他剛寫了一篇好文章摘錄模型,通過幕布對長文章進行進一步處理,進行知識管理。
以前也寫過類似的文章,用的最多的黃金三分法,還提出閱讀十問,都是類似的文章處理模型。
正文
作者:李公子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f919ea3372ef
來源:簡書
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
針對信息量比較大的長文章,我一直缺少有效方式對其中的內容進行重點摘錄和重新組合,文章聽完(或看完)以後草草收藏一下原文,內容卻被迅速遺忘,能夠長期沉澱下來的東西不多。另外,一旦需要查找具體內容的時候,也會因為記不清楚準確信息而需要花不少時間找到原文章,並在長長的上下文中篩選具體信息,屏幕文字上下翻飛,看得人頭暈眼花,不勝其煩。
不過最近我終於解決了這個多年的痛點難題。
有效接收資訊和知識,一定要備好裝知識的「容器」。
接收資訊文章的時候,類似於打開了一個信息的水龍頭,如果沒有提前準備好各種裝水的「盆桶壺瓶」,信息就會白白流走,什麼都不剩下。
消化資訊文章,也類似於把衣物放進衣櫃的過程——衣櫃一定要有不同的隔層和抽屜,有專門的隔層放衣服,有專門的隔層放褲子,有專門的隔層放被子,有專門的抽屜放襪子等等,不同季節的衣服甚至也需要分開——需要有分裝各種衣物的「容器」,絕不能衣服褲子襪子胡亂塞在一起,否則根本找不著、用不了。
具體點說,什麼是知識的「容器」呢?
知識的「容器」有五種類型。
這裡說的知識容器,並不是指某個筆記軟體,而是對高價值內容的分類(筆記軟體與內容分類的不同,好比是「房子」與「柜子」的區別——房子只是一個大空間,所有東西不能胡亂丟到房子里,而是要井井有條地放進各種柜子里)。
結合多年的學習經驗,高價值內容主要被我分為五種類型:
1、「Know Why」類,說的是基本原理類的內容,包括「認知、原理、規律、原則」等;
2、「Know What」類,說的是一個具體概念或事情,包括「概念、數據、信息、案例、實證」等;
3、「Know How」類,說的是方法論或操作步驟,包括「方法、工具、流程」等;
4、主觀思考類,主要包括「觀點、道理、邏輯、建議」等;
5、語句修辭類,可包括「體驗描寫、個人感知、精彩金句」等。
在實踐中,文章中的高價值內容基本上都可以裝到這五個分類中(內容的分類切忌過細,超過七種類型就容易忘記,歸類內容的時候反而容易混淆,浪費時間)。
讀前提問題、閱後作總結,才能提升知識營養的吸收效果
知識的內化,需要藉助「問題」或者自己已有的認知框架來提高信息的轉化率,並在閱讀後做總結和應用思考,才能算得上有效吸收了知識營養。
所以,文章摘錄的關鍵步驟有三個:
第一、對文章中表述的核心主題要提出自己的聯想、思考、問題、矛盾點、困惑;
第二、對文章高價值內容做出摘錄和重新歸類;
第三、摘錄和歸類之後,總結回顧一下全文核心內容說了什麼,把自己的思考和問題與作者的觀點兩相對應,看看是否解決了問題或者提升了認知。並把值得記住的知識點重讀幾遍加深印象。
目前我採用的文章摘錄工具:幕布
前面我說過,工具軟體與內容分類的關係類似於房子與柜子,幕布就是我選擇的「房子」,上面的五個內容分類就是「柜子」(註:幕布這個軟體並不是唯一可選的「房子」,Workflowy、Dynalist等大綱類軟體都值得推薦;Xmind、MindNode這一類的思維腦圖軟體也可以選擇)。
最早我在印象筆記中做摘錄,後來逐漸懶得摘錄內容,就直接保存文章,時間長了以後印象筆記淪為亂七八糟資料的雜貨鋪,根本無法滿足知識提純、重組、深化、內化的需求。
後來又有一段時間使用Bear(熊掌記)軟體專門做知識摘錄(與印象筆記作為資料庫的定位相區別),時間長了以後,也發現摘錄內容缺乏主題性,分類零碎,知識再加工、再整合的難度很高,知識摘錄保存後,無法提高知識的「活性」。
之後嘗試過用Xmind思維腦圖軟體來做文章摘錄,但是發現實際摘錄中操作不夠簡潔順暢,且Xmind軟體本身的搜索能力不強,分享功能也不理想,後期無法實現在積累了足夠多摘錄內容以後通過搜索快速提取內容,也不方便跟朋友們分享和展示。
我現在把摘錄的內容放在「幕布」這個工具上,主要是因為其具備以下優點:
1、在網頁版本上支持全文搜索(客戶端上還僅支持文件名搜索),知識保存下來後,再次調用的效率比較高;
2、摘錄過程中操作體驗比較流暢,字體的顏色、粗細調整,大綱關係的調整,上下文拖拽都很方便;
3、支持靈活生成標籤,使用#或@符號就可以生成特定標籤,增加了知識管理的個性和靈活性;
4、支持腦圖形式查看內容,知識結構關係更加直觀;
5、分享功能做得比較好,整理出來的東西都可以通過微信分享出來。
具體看一下幕布版的文章摘錄模型的樣子:
文摘模型 鏈接:https://mubu.com/doc/3ca5ir-mBw
使用方法如下:
1、把文章中想要摘錄的主題作為文檔的標題。
2、把自己對於該主題想到的問題、困惑羅列在」A-思考or困惑or問題「下面。
3、把文章中高價值的內容分別摘錄在對應的分類下。
4、摘錄的內容可以進行大綱層次的梳理,通過調整縮進來整理內容的邏輯結構。
5、一些附帶的內容可以作為備註,放在對應的提綱下面。
6、閱讀完以後對自己摘錄出來的內容,做一下回顧總結,想想收穫、啟示或應用場景。
7、對一些特別的內容,可以用「@+關鍵詞」,打上個性化的標籤,提示自己注意。例如,我會對需要記住的內容打一個「@get」 標籤;也可以對重點的內容,打一個「@重要」 標籤,等等,可自己設計。
8、對於某些內容,屬於多個分類的(例如,某些「觀點類」的內容,同時也是「金句類」的內容),可以把對應的標籤複製後,粘貼到內容後面(例如:#B-體驗or感知or金句
人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條孤寂之路,也是一條自我修行之路,是由你內心的想法決定你走多遠的路。那些在人生路上超越別人的人,不是因為他多麼想超越你,而是因為他決定去那個最遠的地方。#B-觀點or道理or邏輯or建議 @get )
9、最後,把文章的鏈接做一個備註,方便日後查找。
10、需要查找內容的時候,只要在幕布軟體右上角的搜索框中,輸入關鍵詞,或者點擊標籤,即可以把相關內容篩選出來。
實際摘錄的例子
示例一:
摘錄
示例二:
摘錄
我採用此模型摘錄了多篇長文章,體會到這種閱讀方式,比以往零散摘錄內容要更加結構化、系統化,對作者核心觀點的理解更加深入,文章閱讀後有很強的收穫感,重點內容的記憶效果也明顯提高。
相信此工具能夠對熱愛閱讀的朋友有所幫助。
100天行動讀者反饋
@陳公子
【法考】day47 刑法66-69課
【長投】day9 一起來做養老計劃啦
【eq課】day9 51-53講
@敬屬江上雨
新出的對抗拖延課程:
我是如何戰勝拖延症的?
想了解更多關於100天行動內容—->
不需要意志力的習慣養成法:100天行動
http://www.kubonews.com/2019012842812.html
心情煩悶需要新鮮事刺激一下嗎?請上:http://www.kubo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